孩子拒绝穿新衣服,一碰标签就尖叫?洗手时碰到泡沫立刻甩手崩溃?家长以为是孩子 “矫情”,但在杭州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这些对触觉体验的过度挑剔,可能是自闭症的重要信号。普通孩子偶尔会抱怨衣服不舒服,但自闭症儿童的触觉系统像装了 “超敏雷达”,细微触感差异都能引发强烈反应。
孩子拒绝穿新衣服,一碰标签就尖叫?洗手时碰到泡沫立刻甩手崩溃?家长以为是孩子 “矫情”,但在杭州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这些对触觉体验的过度挑剔,可能是自闭症的重要信号。普通孩子偶尔会抱怨衣服不舒服,但自闭症儿童的触觉系统像装了 “超敏雷达”,细微触感差异都能引发强烈反应。
在杭州星贝育园,曾有孩子只肯穿特定品牌的旧 T 恤,一旦换其他衣服,哪怕材质相近,也会哭闹着撕扯衣服。观察发现,他对衣服标签的缝线凸起、领口的松紧程度极为敏感,甚至连衣服洗涤后的柔软度变化都能察觉。还有孩子抗拒与他人握手,普通的触碰在他感知里如同被刺扎,这种对触觉的极端反应,并非故意 “找茬”,而是自闭症导致的感官失调 —— 大脑无法正常处理触觉信息,将正常触感错误解读为 “危险信号”。
面对这些 “触觉敏感娃”,杭州星贝育园的教师团队摒弃简单的 “强迫适应”,转而用专业与耐心定制干预方案。教师们先化身 “触觉侦探”,用详细的记录表追踪孩子对不同材质、压力、温度的反应:记录孩子触碰毛绒玩具时的表情变化,测量其能承受的轻抚力度,观察水温变化对洗手行为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有的孩子对粗糙质地极度排斥,有的则无法忍受轻微的潮湿感。
基于观察结果,教师们为每个孩子设计专属 “触觉脱敏计划”。从基础的触觉认知训练开始,教师将多种材质的物品摆在孩子面前,像丝绸手帕、砂纸、海绵块,轻轻握住孩子的手,引导触摸并描述:“这个软软的,像云朵;这个有点刺刺的,像小刺猬。” 若孩子表现出抗拒,教师立刻停下,用轻柔的语气安抚,等情绪平稳后再继续。当孩子愿意主动触碰某件物品,哪怕只是指尖轻轻点一下,都会收获热烈的夸赞和拥抱奖励。
为帮助孩子逐步接受不同触觉刺激,教师们开发了系列趣味互动游戏。“触觉盲盒挑战” 中,孩子们蒙眼伸手进盒子,触摸不同质地的神秘物品并猜测名称;“触觉小火车” 游戏里,教师用毛绒刷、软橡胶锤等工具,模拟 “火车” 在孩子手臂、后背轻轻 “行驶”。这些游戏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孩子在轻松氛围中逐渐适应多样化的触觉体验。
杭州星贝育园还对校园环境进行 “触觉友好” 改造。教室地面铺设不同纹理的地垫,从光滑的塑胶到柔软的短绒;桌椅边缘包裹防撞软条,降低意外触碰带来的不适感;日常用品也选用温和触感的材质,如哑光塑料水杯、圆角木质积木。同时,教师们在生活细节中持续引导,帮孩子穿衣服时,会放慢动作,轻声解释:“这件衣服软软的,就像妈妈的怀抱。” 洗手时,提前准备好温水和柔软的毛巾,减少刺激源。
在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下,园区的孩子们发生了令人欣喜的转变。曾经抗拒新衣服的孩子,能自主挑选喜欢的款式;害怕触碰他人的孩子,开始主动与同伴击掌。这些进步背后,是杭州星贝育园用科学方法和温暖陪伴,帮助自闭症孩子重新建立与世界的触觉联结,让他们不再因过度敏感而 “困” 在自己的小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