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011-8953

星贝育园(星启帆)自闭症寄宿学校
XINGBEIYUYUAN(XINQIFAN)ZIBIZHENGXUEXIAO
Recover a child, make a family happy
News
注意!孩子总用脚尖走路,杭州星贝育园:或是自闭症早期信号
来源: | 作者:星贝育园儿童自闭症康复中心 | 发布时间: 2025-06-23 | 21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公园或小区里,常常能看到孩子跑动的身影,其中一些孩子会踮着脚尖走路,小小的身子摇摇晃晃,乍看之下像是在模仿芭蕾舞演员,不少家长觉得这是孩子调皮可爱的表现,甚至会笑着用手机记录下这一幕。然而,杭州星贝育园的专业人士提醒,当孩子频繁且长期用脚尖走路时,家长不能仅将其视为有趣的行为,这背后可能隐藏着自闭症的早期信号,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起初,多数家长可能会认为孩子用脚尖走路是学步阶段的正常现象。确实,在孩子刚开始学习走路时,由于平衡感尚未完全建立,身体协调能力也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短暂出现踮脚走路的情况,就像刚学会走路的小猫小狗会用爪子试探地面一样。但正常情况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下肢肌肉力量逐渐增强,神经系统发育完善,这种踮脚走路的行为会逐渐消失,孩子会自然过渡到用全脚掌平稳行走。可如果孩子在两岁之后,仍然频繁、持续地用脚尖走路,甚至将其作为主要的行走方式,家长就需要警惕这是否是异常行为的表现。
杭州星贝育园在多年对儿童发育行为的跟踪研究中发现,自闭症儿童在早期往往会表现出多种运动发育方面的异常,而持续用脚尖走路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种。自闭症儿童由于大脑神经发育存在差异,可能会导致感觉统合功能失调,他们对身体的控制和感知会出现异常。用脚尖走路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方式 —— 通过这种独特的步态来获取特定的感官刺激,或是为了应对身体平衡感和协调性方面的障碍。同时,这种刻板的行走模式也符合自闭症儿童行为重复、缺乏灵活性的特点。
那么,家长该如何判断孩子用脚尖走路的行为是否与自闭症有关呢?星贝育园的老师建议,不能仅凭单一的踮脚行为就下结论,而是要结合孩子的其他表现综合观察。比如,除了总用脚尖走路外,孩子是否在语言发展上明显落后于同龄人,比如一岁多还不会叫 “爸爸妈妈”,两岁时仍不能说出完整的句子;是否在社交互动中存在障碍,比如回避与他人的眼神接触,不喜欢与其他孩子玩耍,对父母的拥抱和亲昵动作反应冷淡;是否存在重复刻板的行为,如反复排列玩具、长时间旋转物品等;是否对某些感官刺激异常敏感或迟钝,比如对强烈的光线、刺耳的声音表现出过度反应或无动于衷。如果孩子不仅持续用脚尖走路,还伴有上述多种行为特征,家长应尽早带孩子到专业的医疗机构或像星贝育园这样的专业机构进行全面评估。
当发现孩子总用脚尖走路时,家长首先要避免过度紧张或强行纠正。有些家长看到孩子踮脚走路,会下意识地大声呵斥或强行按压孩子的脚跟,这种做法不仅可能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还可能因为对抗而强化孩子的行为。家长应保持冷静,先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频率、持续时间以及伴随症状,用平和的态度记录下这些细节,为后续的专业评估提供依据。如果怀疑与自闭症有关,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是关键,切勿因为 “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 的侥幸心理而延误干预时机。
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家长可以采取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对于因感觉统合问题导致的踮脚走路,家长可以在专业人员的建议下,为孩子安排一些针对性的感统训练,比如让孩子赤脚在不同质地的地面(如草地、沙滩、鹅卵石路)上行走,通过脚底的触觉刺激来改善感知功能;也可以引导孩子进行平衡训练,如走平衡木、踩脚踏车等,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控制能力。同时,家长要多与孩子进行互动,通过亲子游戏、讲故事等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用正常的步态行走,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和耐心,避免急于求成。
此外,营造包容的家庭环境也至关重要。自闭症儿童的成长需要家人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家长要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避免将孩子的异常行为视为 “不听话”。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规律的作息和稳定的环境,减少不必要的感官刺激,也能帮助孩子缓解焦虑情绪,促进其行为的改善。
总之,孩子总用脚尖走路的行为背后可能蕴含着重要的发育信号,家长不能掉以轻心。及时关注、科学判断、尽早干预,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通过专业的评估和个性化的干预方案,能够有效改善孩子的行为模式,助力他们在成长道路上迈出更稳健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