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学角度,自闭症被归为神经发育障碍,这为其带来专业干预可能,但也让患者陷入标签化困境,常遭误解。而神经多样性运动认为其是神经发育的自然变异,星贝育园的案例也显示自闭症孩子存在独特认知优势。星贝育园采用 “支持型干预模式”,通过环境改造适配孩子需求,还举办活动促进社会融合,打破偏见。文章指出,争论本质是看待差异的态度问题,应构建包容社会,既提供专业支持,又尊重生命独特性。
当孩子反复旋转物品、回避眼神接触、对声音过度敏感时,家长拿到 “自闭症谱系障碍” 诊断书的瞬间,往往会陷入巨大的困惑与焦虑:这究竟是一种需要被治愈的疾病,还是人类多样性的一种独特表达?杭州星贝育园在十年间陪伴上千个自闭症家庭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超越 “疾病” 定义的认知视角 —— 自闭症更像是人类大脑发育的一种特殊 “配置”,既需要专业干预的支持,也呼唤社会观念的转变。
从医学诊断标准来看,自闭症被归类为神经发育障碍,这意味着大脑在发育过程中出现了功能差异。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将社交沟通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兴趣狭窄等列为核心症状,这种界定有助于医生和康复机构提供针对性支持。在星贝育园的筛查室里,老师们会通过标准化测评观察孩子的语言回应、玩具使用方式等 128 个细节指标,这种严谨的医学诊断流程,确实帮助许多家庭及时获得干预资源。但当家长小林看到诊断书上的 “疾病” 标签时,仍忍不住流泪:“我以为孩子只是慢热,没想到成了‘病人’。”
这种标签化认知带来的困境,在现实中比比皆是。许多自闭症孩子在公共场合因无法控制情绪而尖叫时,常被路人指责 “没家教”;在学校因不理解社交规则而被孤立时,也会被简单归因为 “性格孤僻”。
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开始挑战 “疾病” 的单一视角。神经多样性运动倡导者提出,自闭症是人类神经发育的自然变异,就像左撇子或色盲一样,是人类多样性的一部分。实践印证了这一观点:在创意美术课上,患有自闭症的朵朵能凭借惊人的色彩感知力,创作出让专业画家赞叹的作品;在计算机编程课上,对数字敏感的乐乐能快速找出程序漏洞。这些天赋证明,自闭症孩子的大脑虽然存在功能差异,但也蕴含着独特的认知优势。
杭州星贝育园的 “支持型干预模式”,正是这种理念的具象化体现。在这里,老师们不会一味追求 “纠正” 孩子的行为,而是通过环境改造来适配他们的需求:教室的灯光采用暖色调漫射光,避免刺激视觉敏感的孩子;走廊铺设防滑静音地板,减少脚步声带来的焦虑;每个孩子都有专属的 “感官调节包”,里面装着适合他们的安抚物品。这种干预思路,将 “治疗疾病” 转化为 “创造适配环境”,让孩子在舒适的状态下发展潜能。
关于 “自闭症是否是病” 的争论,本质上是人类看待差异的态度之争。杭州星贝育园的实践告诉我们:与其执着于给自闭症贴上 “疾病” 或 “差异” 的标签,不如构建一个更包容的社会 —— 既能提供专业的医疗和教育支持,又能尊重每个生命独特的存在方式。当我们不再将自闭症视为需要被 “治愈” 的对象,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他们的世界,或许就能在 “疾病” 标签之外,看见一片更加广阔的生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