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011-8953

星贝育园(星启帆)自闭症寄宿学校
XINGBEIYUYUAN(XINQIFAN)ZIBIZHENGXUEXIAO
Recover a child, make a family happy
News
星贝育园:破解自闭症孩子 “蝴蝶手” 与自我伤害的困境
来源: | 作者:星贝育园儿童自闭症康复中心 | 发布时间: 2025-06-29 | 31 次浏览 | 分享到:
自闭症孩子的 “蝴蝶手” 常伴随自我伤害行为,这与感官过载、情绪表达需求、寻求关注等有关。先打造 “安全缓冲带”,设 “平静角” 并提供相关物品缓解焦虑;教孩子 “替代行为”,用 “感官替代箱” 等安全方式满足需求;通过 “情绪绘本课” 培养情绪调节能力;还注重家庭配合,发放手册指导家长记录并干预。育园认为干预重点是理解行为信号,尊重无害习惯,仅在有伤害时介入,以帮助孩子减少自我伤害,自由成长。
当自闭症孩子反复将双手举在胸前,手指张开又蜷缩,像振翅的蝴蝶般不停晃动,同时伴有拍打头部、咬手腕等自我伤害行为时,每一个动作都像重锤敲在家长心上。这种被称为 “蝴蝶手” 的姿势,往往与自我伤害行为相伴而生,既是孩子内心焦虑的外在投射,也是他们试图调节感官输入的无奈之举。杭州星贝育园在接触过数百个类似案例后,总结出一套从理解到干预的完整方案,为这些孩子搭建起远离伤害的保护网。
要破解这一困境,首先需要读懂行为背后的 “语言”。自闭症孩子的自我伤害行为很少是无意义的,星贝育园的行为分析师通过连续观察发现,“蝴蝶手” 伴随的自我伤害通常与三种需求相关:一是感官过载时的 “减压阀”—— 当环境中声音、光线过于强烈,孩子会通过拍打自己来分散注意力,就像我们感到烦躁时会不自觉地踱步;二是情绪表达的 “替代方式”—— 无法用语言诉说挫败或恐惧时,咬手腕成为他们释放情绪的出口;三是寻求关注的 “信号”—— 当孩子发现这种行为能快速获得成人回应,可能会逐渐强化这一动作。曾有个 5 岁的孩子,每次穿新衣服时就会出现 “蝴蝶手” 并抓挠手臂,后来才发现是衣服标签摩擦皮肤带来的不适感让他难以忍受。
家庭配合是干预效果持续的保障。指导他们记录孩子出现 “蝴蝶手” 和自我伤害行为的时间、场景、前因后果。有位妈妈在手册中发现,孩子每次在超市排队时必然出现自我伤害,原因是排队时的拥挤和嘈杂让他难以忍受。老师据此建议家长每次带孩子去超市前,提前在家模拟排队场景,并用计时器设定 “等待时间”,从 1 分钟逐渐延长到 5 分钟,同时给予 “等待小勋章” 奖励。两个月后,孩子在超市的自我伤害行为基本消失。
在星贝育园看来,干预不是要消除 “蝴蝶手” 本身,而是要理解它传递的信号。有些孩子的 “蝴蝶手” 只是无害的自我安抚,老师会尊重这种习惯,只在出现伤害行为时介入。这里的特教老师常说:“我们要做的不是阻止孩子的手‘飞翔’,而是让他们的心灵不再因痛苦而挣扎。” 当环境变得包容,替代行为成为习惯,情绪得到恰当表达,“蝴蝶手” 背后的自我伤害行为自然会逐渐退场,孩子才能真正展开自由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