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岁前是自闭症干预的黄金时期,尽早发现孩子的异常表现,就能为干预争取宝贵时间。然而,自闭症早期症状往往较为隐匿,容易被家长忽视。了解这些关键信号和观察方法,有助于家长在孩子 3 岁之前及时察觉自闭症倾向,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一、社交互动异常:从细微之处捕捉信号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社交互动的发展是重要的观察指标。正常发育的婴儿,在 2-3 个月时,就会对人脸产生兴趣,当家长与其对视时,会露出微笑;6 个月左右,会主动寻找声音来源,对熟悉的人表现出亲近感。而自闭症孩子在早期可能就会出现社交互动异常。
3 个月大时,若孩子对家人的呼唤没有反应,很少与人有眼神交流,甚至刻意回避眼神接触,家长就需要提高警惕。比如,当你俯身对着孩子微笑、说话,孩子却总是将目光移开,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到了 6-12 个月,自闭症孩子可能不会像其他孩子那样,用眼神、声音或动作与家长互动,不会主动伸手求抱抱,也很少模仿家长的表情和动作。即使被抱起,身体也可能显得僵硬,缺乏与家长的亲密依偎。
1-2 岁期间,自闭症孩子在社交方面的异常会更加明显。他们可能对其他孩子不感兴趣,不愿意参与集体游戏,总是独自玩耍。当其他孩子靠近时,会表现出抗拒或无视。而且,这个阶段的孩子通常还不会用手指向感兴趣的物品,与家长分享自己的发现 。
二、语言发展迟缓:不容忽视的成长警钟
语言发展情况也是判断孩子是否患有自闭症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孩子在 1 岁左右会开始叫 “爸爸”“妈妈”,1 岁半左右能说出简单的词语,2 岁时可以用简短的句子表达自己的需求。
但自闭症孩子的语言发展往往明显落后于同龄人。有的孩子到了 1 岁还不会发出有意义的音节,对家长的话语没有回应;1 岁半时,仍只能发出一些无意义的声音,不会主动使用词语。到了 2 岁,可能只会机械地重复他人说过的话,却不理解话语的含义,也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例如,当家长问 “你想要什么”,孩子可能只是重复这句话,而不是说出具体需求 。
三、行为模式刻板:特殊行为背后的潜在问题
自闭症孩子常伴有重复刻板行为和固定的行为模式。在 1 岁左右,可能就会出现一些重复的动作,如反复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等,这些行为通常没有实际意义,却会频繁出现。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刻板行为可能会加重,比如坚持走固定的路线,每天玩同样的玩具,按照特定的顺序摆放物品,一旦这些习惯被打破,就会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哭闹不止甚至自伤 。
此外,自闭症孩子可能对某些物品或事物表现出过度的专注和特殊的兴趣。例如,只喜欢玩车轮、瓶盖等可以旋转的物品,长时间盯着电风扇的扇叶看;对一些不寻常的事物,如开关、门锁等产生痴迷,反复摆弄,对其他常见的玩具却毫无兴趣 。
四、其他早期预警信号
除了上述典型表现外,自闭症孩子还可能出现一些其他方面的异常。比如,对声音、光线、触觉等感觉刺激过度敏感或过度迟钝。有的孩子听到轻微的声音就会捂住耳朵、大声哭闹,而对较大的声响却没有反应;对衣服的材质、食物的口感非常挑剔,无法接受某些质地的物品接触皮肤。
在情绪方面,自闭症孩子也可能表现得较为特殊。他们的情绪变化往往难以捉摸,可能突然无缘无故地发脾气、哭闹,而且很难通过安抚平静下来;与家长之间的情感联结也相对较弱,对家长的离开和归来表现得比较冷漠 。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在 3 岁之前出现上述一个或多个异常表现,不要盲目焦虑,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应及时咨询专业的儿科医生、儿童精神科医生或康复治疗师,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能够最大程度地改善自闭症孩子的症状,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创造更多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