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星贝育园的教室里,藏着无数个温暖的社交密码。没有刻板的说教,只有 CBM 干预法编织的温柔场景,悄然为自闭症孩子打开通往外界的窗。
折纸区的彩纸泛着柔和的光泽,老师拿起一张淡蓝色卡纸,故意夸张地在空气中划出弧线。那个总把自己缩在角落的小男孩,耳朵微微一动,目光不自觉被晃动的卡纸吸引。老师轻轻牵起男孩微凉的手,带着他把卡纸折成小房子,又贴上可爱的贴纸。当小房子成型,男孩突然指着贴纸,用含糊却清晰的声音说出 “贴”,这声简单的词汇,让在场的老师眼眶瞬间湿润。
拼图区的桌上,木质拼图散成星星点点。老师拿起一块小熊图案的拼图,装作苦恼地自言自语:“小熊的耳朵去哪了呀?” 原本躲在书架后的女孩悄悄探出头,眼睛盯着拼图若有所思。老师把另一块拼图递到她手边,引导她拼合。当小熊完整呈现,女孩突然转头看向老师,嘴角微微上扬 —— 这是她入园后第一次主动给予的微笑回应。
角色扮演区的角落,摆放着迷你超市道具。老师戴着卡通围裙,假装挑选商品:“我想买苹果,可是找不到啦。” 坐在一旁发呆的孩子手指动了动,犹豫片刻后,慢慢起身拿起苹果模型递给老师。老师惊喜地欢呼:“谢谢你!” 孩子愣了愣,随即露出羞涩的笑容,小声嘟囔着:“不客气”。
CBM 干预法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把社交学习融入孩子们熟悉的日常场景。那些曾经封闭在自我世界的孩子,在游戏般的互动中,开始尝试与他人建立联系。每一句模糊的表达、每一个主动的动作,都是他们努力跨越社交障碍的珍贵印记。在杭州星贝育园,这些看似微小的进步,正汇聚成照亮孩子社交之路的温暖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