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场里突然爆发的刺耳尖叫,或是面对提问时歇斯底里的哭喊 —— 许多家长都曾因孩子用尖叫代替回答而手足无措。在广州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老师们每天都在与这些 “尖叫信号” 打交道,逐渐摸索出一套解码特殊孩子语言的方法。这些看似失控的声音,实则是孩子们在沟通困境中发出的紧急求助。
在商场里突然爆发的刺耳尖叫,或是面对提问时歇斯底里的哭喊 —— 许多家长都曾因孩子用尖叫代替回答而手足无措。在广州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老师们每天都在与这些 “尖叫信号” 打交道,逐渐摸索出一套解码特殊孩子语言的方法。这些看似失控的声音,实则是孩子们在沟通困境中发出的紧急求助。
走进星贝育园的教室,时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老师轻声询问 “今天想玩哪个玩具”,孩子却突然发出尖锐的叫声,身体还伴随着不安的扭动。在外人看来,这或许是任性的表现,但老师们深知,尖叫是自闭症孩子在语言表达受阻时的无奈选择。他们的大脑可能无法将想法转化为清晰的语言,又急于传达需求,只能通过最直接的方式 —— 尖叫,来引起他人注意。
星贝育园的教师团队通过长期观察与实践,总结出一套科学的解码流程。首先,老师们会保持冷静,避免用同样激烈的情绪回应尖叫。他们会蹲下身,与孩子保持平视,用温和坚定的语气说:“老师在听,慢慢说。” 这种稳定的态度能帮助孩子平复情绪,为沟通创造条件。同时,老师会仔细观察孩子的肢体语言、周围环境以及尖叫发生前的情景,寻找引发尖叫的线索。比如,孩子在看到某个玩具时尖叫,可能是表达想要的意愿;如果在人多嘈杂的环境中尖叫,或许是感官过载导致的不适。
为了帮助孩子减少用尖叫沟通的频率,学校设计了针对性的替代沟通训练。老师们会根据每个孩子的能力,引入简单的手势、图片卡片或辅助沟通设备。例如,准备印有常见物品和需求的图片册,当孩子想要喝水时,引导他们指向水杯的图片。通过反复练习,孩子逐渐掌握用更有效的方式表达需求,减少对尖叫的依赖。
在星贝育园的宿舍区,生活老师也将解码尖叫的技巧融入日常照护中。睡前准备时,如果孩子突然尖叫,老师不会急于制止,而是耐心询问:“是被子不舒服吗?还是想先听故事?” 通过不断尝试和排除,逐步确定孩子的真实需求。这种细致的照护方式,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被认真对待,增强了沟通的积极性。
家长李女士曾因孩子的尖叫问题濒临崩溃,甚至不敢带孩子出门。将孩子送到星贝育园后,在学校的指导下,她学会了观察和分析尖叫背后的原因。“原来他不是故意捣乱,有次尖叫是因为鞋子里进了小石子。” 李女士感慨道,“现在我会更耐心地寻找线索,用图片和手势引导他表达,情况改善了很多。”
孩子的尖叫不是无理取闹,而是亟待破译的沟通密码。在星贝育园,老师们用专业与耐心,帮助家长和孩子搭建起理解的桥梁。每一次成功解码尖叫背后的需求,都是一次珍贵的进步;每一次引导孩子用更合适的方式表达,都在为他们打开与世界对话的新窗口。当我们真正读懂这些特殊的 “语言”,就能陪伴孩子跨越沟通的障碍,走向更温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