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学生的成长,从来不是 “复制普通孩子的成长路径”,而是需要一套能适配他们独特认知方式的教学方法。星贝育园深耕自闭症康复领域多年,摸索出一套以 CBM 干预法为核心的独特教学体系 —— 不追求 “快速变正常”,而是从孩子的能力基础出发,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帮他们一步步突破局限,获得适应世界的能力。
一、这套教学方法,“独特” 在懂孩子的 “学习逻辑”
自闭症学生的大脑就像一台 “特殊配置的电脑”,普通教学的 “输入方式” 往往无法被识别。星贝育园的独特之处,在于先读懂他们的 “学习逻辑”:
· 不强行 “纠正行为”,而是 “替代引导”:面对孩子的刻板行为(如反复转圈),不直接制止,而是用 CBM 干预法的 “温和替代” 逻辑 —— 比如 “转 3 圈后拍球 5 次”,让孩子在熟悉的节奏中接受变化,既保留安全感,又逐步提升灵活性。
· 不说教 “大道理”,而是 “拆解成步骤”:教 “洗手” 时,不只是说 “去洗手”,而是把步骤拆解为 “开水龙头→打肥皂→搓手心→冲干净”,配上图片贴在墙上,让孩子看着图就能一步步完成 —— 这正是 CBM 干预法 “视觉提示优先” 的核心,契合自闭症学生 “对具体指令更敏感” 的特点。
· 不孤立 “练技能”,而是 “融入生活场景”:把 “安坐训练” 放进 “坐好才能吃点心” 的日常,把 “语言表达” 融入 “要玩具时说‘我要’” 的瞬间,让技能在真实场景中自然习得。这种 “生活即课堂” 的模式,让孩子学到的能力能直接用在生活里,避免 “课堂会、生活忘” 的脱节。
二、CBM 干预法为核心:三个维度搭建成长阶梯
独特的教学方法,需要科学的干预逻辑支撑。星贝育园以 CBM 干预法为骨架,为不同能力的学生搭建三级成长阶梯:
1. 基础层:练 “安坐”,让学习有 “稳定的起点”
坐不住的孩子,就像没有稳固桌面的画板,再美的颜料也无法落笔。CBM 干预法的第一步,是帮孩子建立 “安坐能力”:
· 从 “坐 1 分钟” 开始,用孩子喜欢的强化物(如积木、绘本)作为 “坐好” 的奖励,让 “安坐” 与 “愉悦体验” 绑定;
· 逐步延长至 5 分钟、10 分钟,结合 “坐好听故事”“坐好玩拼图” 等场景,让孩子明白 “安坐能获得更多乐趣”。
当孩子能稳定安坐,后续的听指令、学规则、练互动才有了 “实施的基础”。
2. 进阶层:建 “意识”,让孩子读懂 “世界的信号”
很多自闭症学生不是 “学不会”,而是 “看不懂信号”。CBM 干预法通过情景化训练帮他们建立关键意识:
· 规则意识:用 “轮流玩玩具”“排队取餐” 等小游戏,让孩子在实操中理解 “等待能获得更好的结果”,替代抽象的说教;
· 回应意识:玩 “叫名字举手”“递接物品” 等互动游戏,让孩子明白 “别人的动作和语言是在和我沟通”,逐步打破 “自我封闭” 的状态;
· 安全意识:在模拟过马路、上下楼梯等场景中,教 “看红绿灯”“扶扶手”,用具体动作替代 “注意安全” 的空泛提醒。
这些训练不追求 “完美执行”,而是让孩子先建立 “有规则、有回应” 的模糊认知,再慢慢清晰化。
3. 应用层:练 “泛化”,让能力从 “课堂” 走到 “生活”
学会的技能不能用在生活中,等于没学。CBM 干预法的终极目标是 “能力泛化”:
· 在教室学会 “说‘要’”,就到餐厅练 “说‘要米饭’”,到超市练 “说‘要苹果’”;
· 在课堂练 “安坐”,就延伸到 “坐好乘车”“坐好看病”,让同一能力在不同场景中落地;
· 对有刻板行为的孩子,从 “在教室玩拼图替代转圈”,到 “在公园玩滑梯替代转圈”,让替代行为适应更复杂的环境。
三、家长最关心的:这套方法能带来什么改变?
独特的教学方法,最终要体现在孩子的成长上。在星贝育园,学生的改变往往藏在这些细节里:
· 从 “叫名字无反应” 到 “听到后抬头看一眼”;
· 从 “完全不说话” 到 “用简单词语表达需求”;
· 从 “坐 1 分钟就扭动” 到 “能坐 20 分钟听故事”;
· 从 “抗拒和人互动” 到 “能和同学轮流玩积木”。
这些改变或许在普通孩子看来微不足道,但对自闭症学生而言,每一步都是跨越 —— 而这背后,是 CBM 干预法 “尊重差异、循序渐进” 的独特力量。
自闭症学生的发展,不需要 “千篇一律的标准”,而需要 “量身定制的方法”。星贝育园的独特教学体系,以 CBM 干预法为核心,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帮他们在自己的节奏里成长。如果您正在为孩子的学习和发展困惑,不妨了解一下 —— 适合的方法,能让每个自闭症学生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