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011-8953

星贝育园(星启帆)自闭症寄宿学校
XINGBEIYUYUAN(XINQIFAN)ZIBIZHENGXUEXIAO
Recover a child, make a family happy
News
拥抱差异:当普通课堂遇见自闭症学生的教育突围​
来源: | 作者:星贝育园儿童自闭症康复中心 | 发布时间: 2025-06-23 | 20 次浏览 | 分享到:
当阳光透过教室窗户洒在课桌上,普通课堂里的琅琅书声与自闭症学生指尖无意识的敲击声,构成了当代教育场域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融合教育的推行,让越来越多自闭症学生走进普通课堂,这不仅是对教育公平的实践,更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与革新。如何在统一的教学框架中容纳独特的个体差异,让自闭症学生在普通课堂中获得有质量的教育,需要我们打破固有的教育认知,以包容的心态重构教学逻辑,在差异中寻找教育的突围之路。
普通课堂的标准化教学模式,与自闭症学生的独特学习需求之间,常常存在着天然的张力。固定的课程节奏、集体化的互动方式、抽象的知识传递,可能让自闭症学生陷入认知过载的困境。他们或许会在铃声响起时因环境的突然变化而焦虑,可能对老师的提问始终保持沉默,或是在小组讨论中独自沉溺于自己的世界。这些行为背后,并非缺乏学习意愿,而是神经系统对课堂环境的特殊反应。曾有一位自闭症学生的日记写道:“老师的声音像被放大了无数倍,同学们的讨论声像无数根针刺痛我的耳朵,我只能低下头数课本上的页码,才能让自己不‘爆炸’。” 这种感官体验的差异,使得普通课堂的常规教学方式,可能成为他们学习的障碍,而非成长的阶梯。
教育突围的第一步,在于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 —— 从 “让学生适应课堂” 到 “让课堂接纳学生”。这意味着教师需要跳出标准化教学的惯性思维,将自闭症学生的差异视为教育的起点而非问题。许多成功的教育实践表明,当教师愿意花时间观察学生的独特行为模式,理解其背后的需求,就能找到因材施教的突破口。例如,发现某个学生对视觉信息更为敏感,便尝试用图片流程图替代文字指令;注意到学生在特定时间段容易焦虑,就合理安排课间休息的节奏。这种基于个体差异的教学调整,不是对教育标准的降低,而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 —— 真正的教育本就应该尊重每个生命的独特成长轨迹。
课堂教学策略的创新,是实现教育突围的关键抓手。在知识传递层面,可采用 “结构化教学” 方式,将抽象的学习内容分解为可视化、可操作的具体步骤,帮助自闭症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框架。如在语文课上,通过图文结合的故事板梳理文章脉络,用颜色标注不同的语法成分;数学课上,借助实物模型让抽象的数字概念变得可触摸。在社交互动层面,需要设计循序渐进的支持性活动,而非强行将学生推入集体情境。可以从简单的同桌平行活动开始,逐步过渡到小组合作,同时为学生提供明确的社交脚本,比如 “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帮助他们理解并参与社交互动。这些策略的核心,是为自闭症学生搭建 “脚手架”,让他们能够在自己的节奏中攀登知识与社交的阶梯。
融合教育的价值,远不止于满足自闭症学生的教育需求,更在于为普通学生提供了理解差异、学会包容的生命课堂。当普通学生与自闭症同学共同学习、生活,他们会逐渐明白人类的多样性本就是世界的常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与思维模式。这种早期的多元认知体验,将内化为他们未来参与社会的底层逻辑,让包容与尊重成为自然而然的生命态度。曾有一所学校的实践显示,在有自闭症学生的班级里,普通学生更能敏锐地察觉他人的情绪需求,在团队合作中表现出更强的同理心与耐心,这种由差异碰撞产生的教育火花,正是融合教育最珍贵的馈赠。
拥抱差异的教育突围,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形成合力。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支持体系,包括资源教师的配备、个性化教育计划的制定、教师专业培训的开展等;家庭则需要与学校保持密切沟通,提供学生的详细背景信息,共同制定教育策略;社会更应营造包容的舆论环境,通过科普宣传消除对自闭症的误解,为融合教育提供坚实的社会支撑。只有当多方力量协同发力,才能让普通课堂真正成为容纳不同星辰的宇宙,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轨道上发光发热。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每个生命的潜能,而不是将他们塑造成统一的模样。当普通课堂遇见自闭症学生,正是教育反思与革新的契机。我们需要以谦逊的姿态承认教育模式的局限性,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学习方式,用智慧与爱搭建沟通的桥梁。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突围 —— 让自闭症学生不再因差异而被排斥,让普通教育因包容而更具生命力,让 “因材施教” 从理念变为生动的教育实践,在差异的土壤中培育出最绚烂的生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