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011-8953

星贝育园(星启帆)自闭症寄宿学校
XINGBEIYUYUAN(XINQIFAN)ZIBIZHENGXUEXIAO
Recover a child, make a family happy
News
杭州星贝育园提醒!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康复方法!
来源: | 作者:education-100 | 发布时间: 2025-06-17 | 20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干预领域,“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这句话得到了深刻印证。自闭症儿童如同夜空中的繁星,每个孩子的症状表现、兴趣偏好、能力优势都截然不同。传统“一刀切”的教育模式难以触及他们的真实需求,而因人施教则以尊重个体差异为核心,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成长路径,让干预真正成为点亮生命的火种。

一、认知差异:每个自闭症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

自闭症的“谱系”特征,决定了症状表现的多样性:

 社交障碍的程度差异:有的孩子完全回避眼神接触,拒绝与人互动;有的则渴望社交,却因缺乏技巧(如重复提问、无法理解隐喻)而难以融入。

语言发展的不均衡性:部分儿童存在严重语言迟缓,甚至无口语表达;另一些则表现出“孤岛能力”,如对数字、地图过目不忘,却难以进行日常对话。

感官敏感性的个体化:有的孩子对噪音极度敏感(听到吸尘器声会尖叫),有的则偏好旋转、挤压等强烈感官刺激;触觉方面,有人抗拒拥抱,有人却喜欢触摸特定材质(如丝绸、毛绒)。

这些差异不仅源于遗传与神经发育的复杂性,也受成长环境、家庭支持等因素影响。因此,唯有摒弃“标准化”思维,才能真正走进每个孩子的世界。

二、因人施教的实践路径:从评估到方案落地

(一)多维评估:绘制个性化成长图谱

1. 专业工具测评:通过《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ADOS)》《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等工具,量化评估社交、语言、行为等核心症状;

2. 动态行为观察:记录孩子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如课堂专注度、游戏中的互动模式),捕捉其兴趣点与能力优势(如对拼图的天赋、对音乐的敏感度);

3. 家庭访谈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习惯、情绪触发点(如哪些变化会引发崩溃),以及家庭可提供的支持资源。

(二)定制干预方案:让策略贴合真实需求

案例1:语言迟缓但擅长视觉学习的孩子

策略:以图片交换沟通系统(PECS)替代语言表达,用视觉日程表规划活动;结合乐高、积木等具象材料,通过搭建过程学习指令(如“拿红色积木”)。

案例2:社交动机强但缺乏技巧的孩子

策略:设计“社交剧本”角色扮演游戏,提前演练打招呼、借东西等场景;引入同伴导师,在真实互动中模仿学习。

案例3:触觉敏感且情绪易崩溃的孩子

策略:调整衣物材质(选择柔软面料),提供压力背心缓解焦虑;在情绪爆发前,用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如听白噪音、玩磁力片)转移注意力。

原理:从感官调节入手,减少环境刺激引发的负面情绪,建立情绪管理机制。

三、多方协同:让因人施教贯穿成长全程

(一)家庭:个性化教育的第一课堂

家长是最了解孩子的“专家”,需:

 记录与反思:用日记、视频记录孩子的日常反应,分析哪些干预有效,哪些需调整;

灵活调整策略:若孩子对某种教学方式抵触(如抗拒卡片学习),立即切换为游戏化模式(如将学习内容融入角色扮演)。

(二)学校:融合教育的差异化支持

分层教学:在课堂中为自闭症儿童设置专属学习目标(如普通学生要求完成10道题,患儿可减少至5道);

资源教室辅助:配备特教老师,针对薄弱环节(如书写、社交)进行一对一强化训练。

(三)专业机构:科学干预的技术后盾

康复机构需定期更新评估结果,动态调整方案:

若孩子在语言训练中进步显著,可逐步减少辅助工具(如从PECS过渡到口语表达);

若发现新的兴趣点(如突然对绘画产生热情),及时将其融入干预计划,开发创造力与专注力。

四、因人施教的核心:尊重差异,看见可能性

因人施教不是追求“让自闭症儿童变得正常”,而是承认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将其优势转化为成长的动力。例如,对痴迷火车时刻表的孩子,可引导其学习地理知识;对擅长绘画的孩子,通过艺术创作表达情绪、建立社交连接。这种“扬长避短”的理念,能让干预真正成为赋能的过程。

教育的本质,是点燃火焰,而非填满容器。对自闭症儿童而言,因人施教正是那束照亮独特潜能的光。当家庭、学校、社会以包容与智慧共同编织个性化支持网络,每个“星星的孩子”都将有机会沿着最适合自己的轨迹,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