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的课程里,商场扶梯曾是许多孩子难以跨越的“障碍”。老师们注意到,每当带队前往商场,总有孩子死死攥着衣角,眼神惊恐地盯着滚动的扶梯,即便队伍即将分散,也会执拗地拽着老师往直梯方向走。这种对扶梯的抗拒并非偶然,而是自闭症儿童因感官失调引发的眩晕恐惧与行为依赖交织的结果。
在杭州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的课程里,商场扶梯曾是许多孩子难以跨越的“障碍”。老师们注意到,每当带队前往商场,总有孩子死死攥着衣角,眼神惊恐地盯着滚动的扶梯,即便队伍即将分散,也会执拗地拽着老师往直梯方向走。这种对扶梯的抗拒并非偶然,而是自闭症儿童因感官失调引发的眩晕恐惧与行为依赖交织的结果。
对于普通孩子而言,扶梯不过是便捷的上下楼工具,但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扶梯运行时的机械嗡鸣、台阶规律的起伏、周围人群的晃动,都可能形成多重感官刺激。扶梯台阶不断移动的视觉信号,与内耳前庭系统感知的身体平衡产生冲突,导致他们难以整合空间信息。一位孩子在描述时,曾用颤抖的声音说“扶梯像会吃人”,这看似夸张的表述,实则是他们真实的恐惧投射——持续晃动的台阶让他们无法建立稳定的空间参照,如同置身随时可能倾覆的小船上。
杭州星贝育园的教师团队没有选择强行纠正,而是将扶梯作为感知训练的“教具”。最初阶段,老师们带着孩子站在扶梯旁,让他们观察扶梯的运行轨迹,用手触摸静止的台阶,感受材质的温度与纹路。当孩子表现出不安时,教师会轻轻环抱他们的肩膀,用平稳的语调重复“安全”“我们在”等简单词汇,帮助其建立心理安全感。慢慢地,有孩子愿意蹲在扶梯口,观察台阶循环上升,甚至尝试用脚尖点触最低处的台阶。
随着适应能力提升,学校设计了循序渐进的介入方案。教师先与孩子共同乘坐扶梯,全程保持身体接触,用缓慢的语言描述过程:“台阶上来了,轻轻踩上去,站稳,我们要到上面了。”为减少视觉刺激,有的孩子会戴着遮光眼罩,将注意力集中在脚下的触感与教师的引导上。针对特别恐惧的孩子,教师还会准备小型扶梯模型,在教室里模拟乘坐过程,让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反复练习,逐步降低对真实扶梯的敏感度。
除了个体干预,杭州星贝育园还注重社交场景的搭建。教师会组织小组活动,邀请适应较好的孩子担任“小向导”,示范乘坐扶梯的正确方式。孩子们之间的模仿学习往往比成人的说教更有效,当看到同伴平稳站在扶梯上挥手微笑时,原本抗拒的孩子眼中也会燃起尝试的勇气。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始终强调“尊重节奏”——不强迫任何孩子立即克服恐惧,而是通过无数次温和的引导,帮助他们重新构建对扶梯的认知。
如今,杭州星贝育园的孩子们已经能够在教师陪伴下有序乘坐扶梯。那些曾经攥紧衣角、浑身紧绷的小手,渐渐变得放松;那些充满不安的眼神,开始透露出自信与从容。商场扶梯不再是不可触碰的“禁区”,而是见证孩子们突破自我、迈向成长的特殊阶梯。